一、近年来我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取得明显成绩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工作,把加快发展具有山西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作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来抓。2015年7月省政府召开了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印发了《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实施意见》,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山西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关于加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意见》等三个重要配套政策文件。2016年,省教育厅、编办、财政厅、人社厅、国资委等5部门又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创新全省职业院校编制和人事管理的意见》。这一系列政策措施,重点破解长期以来制约我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尤其是关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两个文件,实现了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的重大突破,在全国也是比较领先的。为了推动各地抓好落实,去年年初省政府督查室组织开展了覆盖全省的职业教育专项督查。在前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针对一类教育事业出台这么多政策措施,密度罕见、力度空前,标志着省委、省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战略摆位和重视程度都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我省职业教育坚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普通家庭子女成长成才的需要,一手抓建设、促发展,一手抓改革、提质量,全省职教事业取得长足进步,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稳步推进。目前,全省共有中等职业学校544所,2016年招生14.5万人,在校学生43.8万人。全省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47所,2016年高职(专科)招生9.42万人,在校生28.2万人,规模接近高等教育总规模的一半。全省中高职院校共开设3230个专业点,涉及农林牧渔、资源环境与安全、能源动力与材料、土木建筑、水利、装备制造、生物与化工、轻工纺织、食品药品与粮食、交通运输、电子信息、医药卫生、财经商贸、旅游、文化艺术、新闻传播、教育与体育、公安与司法、公共管理与服务等19个专业大类,基本覆盖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所有领域。通过对口升学、分段培养、专升本等形式,逐步实现了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的有效衔接,打通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立交桥”,具有山西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正在加快形成。
二是基础建设条件明显改善。县级职教中心建设、骨干示范学校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建设省级以上实训基地和重点专业项目652个,84个县级职教中心通过省级督导验收,30所中等职业学校和5所高等职业院校进入国家示范校项目建设行列,国家级和省级重点中职学校分别达到58所和118所。
三是政策保障力度不断加大。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政策文件,在全国率先出台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政策,不断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引进和使用政策,建立了中、高职生均拨款制度,实现了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全覆盖,每年惠及中职学生近50万人,有力地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四是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深化。积极推进职业教育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不断完善省、市、校三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制度,组建了煤炭、冶金、电力等九大职业教育集团,广泛推行“理实一体,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逐步向纵深发展,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十二五”期间,全省职业院校每年输送毕业生近30万人,高职就业率达到80%,中职就业率达到在90%以上,累计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150余万名,有力地支撑了经济社会发展。全省职业院校每年占全省每年新增劳动力的60%,且85%以上来自农村地区,多数是农民子女,贫困家庭占很大比例。现阶段,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我省技能人才的主来源,促进就业的主渠道,教育扶贫的主力军。
二、贯彻落实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取得新的进展
(一)工作亮点
各市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在积极推进本地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采取了很多切实有效的措施,形成不少工作亮点。
大同市加大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职业院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十二五”期间,大同市相继开展了6所学校新建项目和2所学校实训大楼建设项目,共完成基建工程62万平方米,完成投资23亿元,市区职业院校已经具备良好的办学基础和办学条件。大同市按照区域共享现代化实训基地的建设思路,在市职教中心建成3个大型现代化标准厂房,并配备先进的实习实训设备,可以满足全市工科类职业院校分批次实习实训需要。目前,大同市正在努力构建以市区职业学校为龙头,县级职教中心为骨干的两级职业教育发展格局。
晋中市通过考核导向,统筹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招生工作成效显著。晋中市在严格控制普通高中招生计划和招生分数线的基础上,市政府把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招生比例作为考核县级政府教育工作的重要指标,实行年终评优“一票否决”,同时各县把中职招生任务完成情况列入对各初中学校的综合评估指标,中职招生与普高招生连续七年保持了大体相当。
运城市在市、县两级实现了不同部门管理的学校资源整合,有效发挥了政府统筹作用。在推进职业院校布局调整中,将河津市第一、第二职业中学和技工学校整合为河津市职业中学,对万荣县第一职业中学与万荣县技师学院、运城市农业机电工程学校与运城市技工学校进行资源整合。
长治市政府搭建平台,校企合作成效明显。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学校为企业培养适用技术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的实施意见》,为校企合作提供政策保障,搭建合作平台。2014-2015年,长治市职业学校与当地420家企业实现对接,12000余名学生在当地企业就业。
晋城市立足民生,职业教育保障水平高。2011年,晋城市增加投入1500余万元,在全省提前一年实现了“中职免费全覆盖”;从2012年起,市财政共安排专项资金近9000万元,率先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全覆盖和免住宿费全覆盖,率先为高职一、二年级在校生每人每年发放3000元助学金。晋城市中职免学费、免住宿费、中职助学金、高职助学金“四个全覆盖”工程连年实施,提高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此外,太原、长治、阳泉、晋城还将职业院校布局结构调整纳入城市建设规划,着手建设市级职教园区,并取得实质性进展,为我省推进职业教育园区化发展提供了很多新的思路,积累了宝贵经验。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职业教育战略定位不高,统筹力度不够。部分市落实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不够认真及时,多数市出台的政策文件,目标规划性的内容多,结合本市实际的推进措施少;职业院校布局统筹不力,“多、散、小、弱”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高中阶段教育招生统筹不力,有的市职普比连续几年保持1:2、1:3甚至更高的比例,2016年,仍有6个市职普比超过1:2(含1:2),中等职业学校招生难的问题愈发突出;县级政府对县域内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统筹不力,没有充分发挥县级职教中心的作用。
二是职业院校办学条件差距明显。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较差,按照国家《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规定,全省中职学校达标率不足60%,生均校舍建筑面积短缺55.4万平方米,部分中职学校办学条件差,基础设施短缺,实验实训设施陈旧或严重不足,全省还有28个县(市、区)没有建成合格的县级职教中心;高职院校办学空间狭小,全省各项指标全部达到教育部规定办学条件的院校仅有5所,校园占地面积不达标院校有26所,教学与行政用房建筑面积不达标院校有27所。
三是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政策落实不到位。高等职业院校生均拨款政策没有全面落实到位;地方教育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不低于30%的政策没有全面落实到位,2015年有4个市总体落实不到位,全省落实不到位的县(市、区)有73个;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没有全面落实到位,2015年全省有5个县(市、区)县级中职免学费配套资金没有足额落实到位,2016年年全省有4个县(市、区)县级中职免学费配套资金没有足额落实到位。
四是职业院校办学活力不足,服务能力不强。职业院校专业设置趋同,办学特色不鲜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深入,多数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仅停留在招生就业、实习实训层面,缺乏更广泛的深层次合作;师资队伍建设成为制约办学质量的瓶颈,有的职业学校师生比例倒挂,有的职业院校师资力量不足,生师比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最低要求,多数学校文化课教师偏多,专业课教师相对较少,“双师型”教师短缺;职业院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足,面向社会开展培训服务的潜力未充分发挥,现有教育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益不高。
三、深刻认识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转型综改、创新驱动的迫切需要。今年是全面贯彻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的起步之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转型综改的深化之年,也是山西走出经济困难局面的攻坚之年。全省经济增速经过连续三年低位徘徊,已经呈现低位企稳、稳步向好的态势,但仍没有走出困难时期,多年积累的“一煤独大”结构性矛盾、“一股独大”体制性矛盾、创新不足素质性矛盾远未从根本上解决,经济企稳向好的基础还不牢固。摆脱煤炭过度依赖、加快战略重点转移、全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转型综改的任务更加紧迫。转型综改、创新驱动不仅需要大项目和新要素新动能支撑,更需要强有力的人才支撑,需要一批又一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去实现。职业教育在这方面担负着不可替代的历史责任。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城乡一体化的有力支撑。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城乡一体化,既要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又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职业教育一方面要培育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另一方面要加强城镇新增劳动力和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职业培训,特别是提高农民工职业技能,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我省中职学校80%以上学生来自农村家庭,每年有十几万农村孩子经过职业教育获得一技之长,他们无论是进入城镇还是回到农村,都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城乡一体化的生力军和主力军。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优化劳动力机构,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就业是民生之本,关乎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就业,首先必须提高城乡劳动力的就业、创业能力。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是劳动力成长的主渠道。楼阳生省长指示,“要推进实现职业教育培训全覆盖,确保我省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都能掌握一技之长,成为有技能、有价值、有尊严的劳动力。要推动我省劳动力在全国范围内跨地区流动,让职业技能型人才走出山西、服务全国,甚至走向世界。”发展职业教育是破解就业难题、改善民生的法宝,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价值。实现职业教育培训全覆盖,对解决我省转移就业扶贫不足问题也将起到积极作用。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根本要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关键任务是推进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调整教育结构、创新教育制度、完善教育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要的战略支点,也是重要的战略突破口。只有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职业教育与各类教育衔接、融合,才能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多层次人才的需求,更好地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的求学愿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既是党和国家的战略部署,也是省委省政府实施科技创新和人才强省战略的重要抓手。既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大课题,也是转型综改的重大课题,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各项工作都与职业教育息息相关。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重要的基础工程、发展工程、民生工程。希望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切实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放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统筹谋划。由政府承担主体责任,各部门同心合力,共同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保驾护航。全省上下要形成这样一个共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关系我省转型崛起全局的大事,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抓就业、抓民生、抓投资环境、抓发展后劲和竞争力。
围绕职业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今后一个时期全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在山西教育事业中,把职业教育作为全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优化教育结构,提升教育服务能力的战略支点,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用改革的办法,破解体制机制障碍,解决困难和问题,推动全省职业教育实现新的更大发展,为山西振兴崛起提供持续有力的智力和人才支撑。
四、“十三五”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基本思路
我省转型发展、振兴崛起对职业教育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职业教育发展不足为未来留出巨大发展空间。“十三五”时期,我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按照省委“一个指引、两手硬”重大思路和要求,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全国、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和省政府一系列政策文件精神全面落到实处,从解决我省职业教育主要矛盾与困难入手,进一步加强基本建设,深化改革创新,建设符合省情、体现先进水平、高效服务转型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关键性的工作可以概括为“围绕一个基本点,打好两套组合拳”,即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一个基本点,打好增强办学实力和提升服务能力两套组合拳。
(一)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一个基本点
提高教育质量是“十三五”时期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主题,对于职业教育而言,提升服务能力和社会吸引力、影响力的关键在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职业教育提高质量的要求比其他各类教育更为迫切,提高质量应该成为职业教育的核心理念。在未来职业教育工作的总体谋划中,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坚持系统培养、多样成才,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坚持国际合作、开放创新,深入实施具有我省特色的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诊断与改进制度,建立健全职业院校内部质量诊断改进机制,把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进一步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增强学生文化修养和文化自信,全面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二)打好改善办学条件、增强办学实力的组合拳
加快推进布局结构调整。一是协调推进教育结构调整,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保持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巩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推进高等教育分类发展,保证高等职业教育合理规模,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性转变,加快建成一批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高水平应用型高等学校(含高等职业学校)。二是积极推动职业院校布局结构调整,紧密围绕我省经济转型、产业布局、产业升级和城镇化建设的需要,调整优化职业院校布局结构,按照“科学规划,合理整合,形成特色,提高效益”的原则,在每个县(市、区)重点办好1所县级职教中心、每个市重点办好1—2所职业技术学院的基本框架下,推动职业院校走园区化发展道路,整合资源、扩大规模、办出特色,形成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职业院校合理布局,扭转我省职业院校“多、散、小、弱”的局面。三是调整优化职业院校专业布局结构,适应我省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建立专业设置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机制,做强优势专业,培育紧缺专业,减少同类专业在同一地区的重复设置,形成与产业链相衔接、与创新驱动相匹配、与产业布局相适应、与发展需求相一致的专业设置格局,有效提升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配度。
全面推进办学条件达标。要紧紧抓住“职业教育水平提升”1个工程6项计划,以“省里组集团、市里建园区、县里办中心”为重点,落实各级政府责任,全面改善职业院校办学条件,力争到2020年职业院校全部达到国家或省定办学标准。要将职业院校布局结构调整与实施“职业教育水平提升”工程的6项计划结合起来,统筹规划,协同推进,最大限度形成工作合力,同时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上半年,省教育厅将依据教育部制定的《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和高职院校办学条件标准,结合我省实际,出台山西省职业院校办学条件合格标准,全省按省定标准统一执行。各地必须高度重视,要像抓中小学标准化建设一样抓职业院校办学条件达标,对所属职业院校办学条件达标做出分年度规划,加快推进。
深化以多元主体办学为重点的办学体制改革。认真贯彻国家和我省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职业教育的政策精神,完善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制度。在目前政府财政压力增大的情况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全面深化以多元主体办学为重点的办学体制改革,用市场经济的观念办职业教育,用发展产业的方式发展职业教育,不论公办、民办、企业办、部门办,还是省管、市管,不论是高职、中职还是技校、成教及各类培训机构,只要能够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全部纳入本地职教体系,在财政、土地、招生、就业、税收、贷款等方面予以政策扶持。通过政策杠杆撬动方方面面的资金和力量,盘活政府和社会资源,共同参与职业院校建设和职教事业发展。一是积极推进“民办公助”办学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支持社会力量以购买、承租、委托管理等方式对办学活力不足的公办职业院校进行“民办公助”办学体制改革。二是允许公办院校通过资产经营等方式吸收企业等社会资本以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形式参与职业院校办学,做大做强职业教育,激发我省职业教育办学活力。三是大力推行省市共建、政企共建、校企共建等多种模式,加快职业院校建设步伐,通过共建、共管、共享,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实力。
(三)面向山西经济建设主战场,打好深化教学领域改革、提升服务能力的组合拳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入推行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模式,不断完善产教融合制度、行业指导制度、校企合作制度和集团化办学制度,创新校企合作育人的途径和方法,充分发挥企业的重要主体作用。推动校企共建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技术服务和产品开发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等,强势增强职业院校技术技能积累能力和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发挥集团化办学的优势,以产业或专业(群)为纽带,推动专业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对接,人才培养链与产业链相融合。选择矿产、机械、医卫、建筑、化工、旅游、餐饮服务等劳动密集型行业领域试行行业用工准入制度,积极推动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现代学徒制试点。
创新专业课程体系。指导职业院校紧贴市场、紧贴产业、紧贴职业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重点设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鼓励类产业相关专业,减少或取消限制类、淘汰类产业相关专业;注重传统产业相关专业改革和建设,服务传统产业向高端化、低碳化、智能化发展;围绕“互联网+”行动、《中国制造2025》等要求,适应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实际,积极发展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围绕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大力加强现代农业技术、装备制造、清洁能源、轨道交通、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旅游、健康养老服务、文化创意产业相关专业建设。深化专业课程改革,认真贯彻教育部颁布的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积极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和课程标准,以增强学生核心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导向,对接行业、职业最新标准和岗位规范,优化专业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深入推进中高职衔接的专业课程改革,注重中高职在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工学比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资源配置上的衔接,合理确定各阶段课程内容的难度、深度、广度和能力要求,构建综合化、模块化和项目化的专业课程体系。
加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全面落实我省关于加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相关政策,创新教师聘用管理机制,实行新进专业教师“先实践、后上岗”制度,将教师到企业兼职的业绩纳入教师教学工作绩效考核评价结果。推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改革。畅通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社会能工巧匠到校担任专兼职教师的政策渠道,建立灵活多元的教师供给机制,推动“工匠精神”在职业院校发扬光大。到2020年,“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的比例达到60%以上,切实提高职业院校教师实践教学水平和技术服务能力。